有人说,文化建设很虚,文化特派员估计也很难做实;也有人说,浙江创新实施的文化特派员制度为乡村振兴命题提供了一种温和和深刻的解决方式,让每个村庄找到自己独特的精神坐标。
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派驻基层已经一年多了,文化特派员到底为乡村带来了什么改变?他们都在做什么?
日前,“发现都市圈”来到绍兴市柯桥区稽东镇寻找答案。
让乡村遇见自己更好的样子
“保有乡村原有的肌理,让每个村有每个村的辨识度,在我看来,文化特派员的作用,就是让乡村遇见自己更好的样子。”这是邵琦对文化特派员身份的理解。
邵琦是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去年6月,他作为绍兴市首批文化特派员被派驻到柯桥区稽东镇,紧密联系车头村和竹田头村,并串联稽东镇全域,策划文化类建设项目。
对于结对的乡村,邵琦并不陌生,成为文化特派员的前一年,他就已经是竹田头村的驻村艺术家了,并有多年科技特派员的驻村经验。
从发展的视角看乡村,乡村便是一座宝库,而文化特派员就是“淘宝”人,挖掘乡村特有的文化基因,以文化为支点撬动乡村发展。“会稽山藏酒洞”的打造就是个例子。

“这里原本是个闲置防空洞,我们与本地企业联手改造成了兼具‘人防教育、新材料展示、农特产品陈列、奇幻探险’功能的‘会稽山藏酒洞’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五一’期间就要对外营业了。”邵琦介绍,这个项目整合了多方资源,引进了浙江省通用砂浆研究院对洞内作了技术处理,导入了海绵城市的技术,改变了防空洞原来阴暗潮湿的面貌,始终都是干爽舒适的环境。结合本地产业特色与区域文化品牌,又引进了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在洞内储存了800多坛酒,还在洞内设置了灯光秀等娱乐项目。

“车头村是打响绍兴解放第一枪的地方,竹田头村则有富民书记和防空洞,新上王村有网红水杉林,整体设计上,我们以文化牵线,用红色基因打通车头村和竹田头村,再依托自然景观连接至新上王村,结合雪窦岭景区和千年香榧林等景点,着重在农文旅融合上做文章。”邵琦说,这一年多来,已经将整个雪窦岭景区串点成线,“景区入口是富民书记商阿大传承馆,再往内是作为游步道服务配套的亲子徒步俱乐部及悬崖咖啡厅,等等。原来这里每年大约是十万加的游客量,改造项目陆续上新后,现在每年游客量至少达到三十万加。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变化。”
让村里的人看到生活的另一种样子
文化特派员给乡村面貌带来改变的同时,也在革新着农民群众的发展观念,文化特派员的到来,让泥土气也有了新潮味,也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共建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和生活的另一种样子。
在成为文化特派员后,邵琦立马着手做的另一件事是组建了一支由各级文化特派员、高校师生、科研机构、公益组织多方跨界组成的“文化特派员团队”,创建了“跟着文化特派员看乡村”等品牌活动,携手强村公司成立了文化特派员驿站。年初,邵琦就带着这支团队的志愿者走进车头村,开展“遇见‘80后’,留住银龄记忆”数字乡村建设活动,用摄影、摄像的方式,为车头村56位老人拍摄肖像,计划还将此作为乡村记忆素材,由老人们来讲述稽东故事。

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来到乡村,带来的不仅是艺术作品、艺术活动,更是资源的集聚。目前,文化特派员团队正在探索组织优秀的供应链企业加盟,由校方搭建“线上定制网站”并开展乡村好物推荐,未来将利用大龙农贸市场的区位优势,试点推广稽东镇的特色农产品。而雪窦岭的山脚下,已有6名在绍博士入驻的博士工作站投入使用,这将成为稽东发展的乡村智库。

文化特派员的到来,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村子变得越来越美,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有一个好的项目,再行成一个好的业态,乡村自然就有了发展。”邵琦说,所有项目的收益都是与强村公司分成的,“光停车单项收入上,村集体就能有将近30万元的分红,除了大量本地劳动力外,我们还引入了很多在绍大学生加入成为主理人,从最初的‘输血’,变成能自我‘造血’。”
网址链接:https://apiv4.cst123.cn/cst/news/shareDetail?id=1101614144731217920&ic=r3tp
(原载2025年4月28日杭州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