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见习记者 陶东烨
活动现场
“纸尿裤、婴儿奶粉、面膜,这是跨境电商在今年双十一进口成交量位列前三的商品,而出口最多的国产商品则是手机、女装和汽车电子。”阿里巴巴商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章剑林,激情地讲述《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赢得在场观众纷纷鼓掌,并引发大家深刻思考。
11月19日,2016职业教育产业对话活动在绍兴举行。活动期间,全国第四届职业教育与现代流通行业合作论坛、第六届全国国际贸易职业能力竞赛和第一届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讨陆续展开。来自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全国50多所高校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师生代表等300余人,齐聚千年古城,共襄职教盛举,其中不乏东北农业大学、大连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知名院校参与。
章剑林用清晰直观的图表,展现了跨境电商巨大的发展前景。据了解,201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下降7%,出口下降1.8%。相反,中国跨境电商逆势增长,2015年交易规模达4.8万亿元,同比增长28%。2015年中国网络购物规模达到4.48亿人。
“如今跨境电子商务的人才缺口较大,甚至在誉为中国电子商务中心—杭州也是如此。”章剑林说,这就要求面向跨境电子商务的课程设计向校企深度融合,结合专业+公司的专业建设方式,以“课程目标设定—案例教学—项目开发—总结提高”的方式构建“螺旋推进式”课程体系”迈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他表示,跨境电子商务的近期趋势将向移动大数据、跨文化内容、综合区的制度和商业模式创新、个性化营销转变。

与此同时,在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来自全国52所高校、职业院校选派的71支代表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第六届全国国际贸易职业能力竞赛。竞赛分国际贸易师和助理国际贸易师两个组别,三人一组,设置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成绩合格者将颁发相应资格证书。
“今年暑假,我校学生带着课程下企业,学习实践操作,技术开发。双十一,我校电商团队为企业创销2.2亿元”,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院长吴世玲自信满满地介绍学生的“战果”。
本次活动是一个学校间、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很好的交流沟通平台,借力校企、行业协会等资源,推进校企合作、产销融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们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岗位需要,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形成项目案例,同时促进课程教材开发,形成学校企业双主体共同育人的新模式。
网址链接:http://zj.zjol.com.cn/news?id=488449
(原载2016年11月19日“浙江新闻”客户端)